智护永庆寺
唐朝年间,暨阳湖受长江泥沙的冲积,越来越小,变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,湖边滩地生满了芦苇与关丝草,几个湖中的小岛与与河阳山联成一片。到了春天,河阳山西北一带是绿油油的一片,秋天来了,是白茫茫的芦苇花,给河阳山永庆寺增添了异样的风景。永庆寺已成了沿江的名刹,香火兴旺,也给暨阳湖平添了几分灵气。
突然之间,李炎皇帝登基,要废掉天下寺院,永庆寺“榜上有名”。消息传到河阳山,寺里的和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,要想办法保护永庆寺。这天夜里,主持方丈忽然得到一梦,关老爷笑嘻嘻地在要他去找住在暨阳湖边的李成想办法。主持一觉醒来对梦中之事有些奇怪,记住了李成的名字,就到离寺不远的一个村庄去找,一打听,的确是正有其人,传说是与当代皇帝同宗,读过三年诗书,又会画图,善于帮助乡里人,受人敬仰。主持和尚说明来意,李成沉思一想,把昨夜做了关老爷托梦之事,联系起来,告诉和尚,莫非关公是要“造庙保寺”。于是李成想出了一个两全之计,把永庆寺也改名关帝庙。主持方丈一听改庙可以,但寺里佛像怎么办?李成灵机一动,说道:“暨阳湖中有芦头,我们可以织成芦蓆,把佛像遮盖起来,再画上关公神像,等风头一过,再恢复原样。”大家一听齐声称赞。
于是发动男女老少到暨阳湖边斫芦头,在竹匠的指教下,把芦苇编成一张张蓆子,将寺中佛像,一个个都遮盖了起来。李成在芦席上粉上石灰,再画成关公、太上老君等道教的神像。上前一看,正是活灵活现,像真的一样。
话说李炎皇帝派御史大夫陆器廉察巡视江南东道,并巡查江南东道的灭佛情况。陆器曾经在永庆寺里读过书,对禅宗佛理也很通晓,而且对永庆寺院有一定的感情,一心要想办法保护它。到了苏州府后,他快马加鞭先到永庆寺,一看永庆寺变成了“关帝庙”,不觉称奇,佩服家乡人民的聪明,他本来想如何保护它,如今也松了一口气。他心知肚明,第二天就带了地方官员来巡查,还不住的称赞地方官做得好。终于保住了古刹永庆寺。
后来此事越传越神,说是关公献神,吓退了巡查的官员。从此以后暨阳湖边的芦苇也出了名,成了穷人建房纳凉,遮风避雨的好帮手,也使湖边百姓有了一条生财之道。
讲述人:陆寿寿,河阳陆家基农民75岁。
搜集整理:虞永良于1985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