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吃类

旅游指南, 食之凤凰 2024年11月5日 204

1.拖炉饼:拖炉饼是凤凰及其周边塘桥、杨舍等地区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,以恬庄地区的制作工艺为佳。该饼始创于清道光年间(1821— 1850)。制作工艺独特,烘烤时需用上下两只炉锅,下面一个为平底锅,上面一只为倒扣着的锥形锅。烘烤时,先将做好的圆饼排放在平底锅内,用木炭作燃料,用文火烘烤,再将放在火炉上预先加热的锥形锅覆盖在平底锅上。上下热量同时烘烤平底锅内的圆饼。三四分钟后,将锥形锅拖移开,两面金黄、香气四溢的圆饼即可出锅食用。故大家称其为拖炉饼。该饼采用上等白面粉、白糖、净板油(加工过的生猪油)、荠菜、芝麻、桂花等为原辅料。口味油而不腻,甜而不黏,清香可口,集酥、甜、松、香于一体,外形饱满,色泽金黄,酥层清晰。因其特别酥松,食用时需将其置于器皿内。1983年,拖炉饼被评为苏州市优质食品。至 20 世纪末,一些拖炉饼摊点烘烤拖炉饼不再用木炭炉,改用电烤箱。

(拖炉饼)

2.糯米汤团:凤凰糯米汤团呈圆球状,如荔枝一般大小,寓意团团圆圆,它与北方的元宵相似,又比元宵的个头小。汤团的外层由糯米做成,里层是馅。根据时令、口味,馅的品种很多,芝麻、豆沙、肉、豆腐干等都可以加工成汤团的馅。制作时,先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用水泡一晚上,再晾干,和少许水后,放在机器中碾成白浆,沥干后,将其捏成片,把馅包进去即可开锅煮食。煮熟的汤团散发出清新的米香。

(糯米汤团)

3.高庄豆腐干:清乾隆年间(1736 — 1795),境内南部高庄村村民利用农闲,用手摇的小石磨磨制豆腐,逐渐学会制作豆腐干。咸丰年间(1851 — 1861),村里有四五家豆腐作坊,都是家庭小作坊,制作工具改进为用人力牵引的大石磨,生产的品种有水豆腐、百叶、油泡、豆腐干。1935 年前后,村里的豆腐小作坊发展到三四十家,那时盛行庙会集市,豆腐干在庙会上受香客欢迎,销售量较大。豆腐小作坊开始对豆腐干进行深加工,在注意吸收常熟山前豆腐干制作技术的同时,不断改进,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。高庄豆腐干制作精细独特。先是浸泡黄豆,夏天一般三四个小时,冬天 8 个小时;而后煮浆,上榨床,这两道工序要严格控制温度,以确保豆腐干细嫩鲜美。第一次制成的白坯豆腐干需蒸煮半个小时,第二次蒸煮则不少于 2 个小时,同时加入橘皮、茴香、食盐、甘草、桂花等多种调料,而后用黄糖烧煮成的色素上色。经过浸泡、磨豆、滤浆、煮浆、点卤凝固、上榨轻压、包裹成型、回榨重压、剥包、蒸煮、晾干、回锅上色等 12 道工序后,即制作完成。精制而成的高庄豆腐干有厚型、薄型两种,正方形,呈酱红色,质地紧实,香味四溢,味道鲜美,细嫩可口。高庄豆腐干制作技艺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用高庄豆制品油片制成的油片嵌肉、豆腐花等食品也深受凤凰及周边地区人们的喜爱。

(高庄豆腐干)